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成立于1972年,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439人,实验室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 2200多台(套)。
专业特色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化学、环境工程 IEET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环境工程 二级师范类专业认证:化学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环境健康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产业学院 环境健康产业学院
拥有多个平台基地52个非师范专业学生实训实习基地
166 个建有师范教育实习基地
肇庆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服务平台
广东水土污染管控与装备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固废综合利用及应用技术服务平台
肇庆 水环境安全与水质保障工程技术开发中心
师资力量 专任教师71人 正高职称7人 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称23人 博士43人 硕士21人 博士生导师2人 硕士生导师5人 学科带头人1人
郝向英 教授,南开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广东省高等院校教学名师,肇庆市拔尖人才,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主要进行环保型PVC热稳定剂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曾获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科研课题;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件,部分成果正进行工业化放大。
李 湘 华南理工大学工学博士,教授,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肇庆市拔尖人才。主 要从事新型多孔介质吸附材料和天然产物提取分离领域的研究。主持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高选择性吸附巴戟天糖配位吸附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技术”于2010年获肇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Adsorption Science Technology》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吴燕妮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国际刊物《Journal of Solid State Electrochemistry》等审稿人。从事燃料电池催化剂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参与国家级、省市级教改项目20多项;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等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二等奖等殊荣。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工程、资源环境科学)
一学年后学院按照学生志愿及学业情况(第一学期学分绩点为主要依据)进行专业分流。
环境工程
培养目标: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教师教育与广东省基础教育现代化相关政策,依据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的定位,围绕"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立足肇庆,服务广东,培养具备化学学科素养、化学教育研究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能够在中学、教育机构等领域从事化学教学、教研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中学化学骨干教师并能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化工基础及实验、教育基础理论等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学化学试题研究、化学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化学教学测量与评价、化学学习测量与评价、学生思想工作与班级管理、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化学教学技能与训练。
就业方向:主要在生态环保、环境监测,国土资源、水利林业等领域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管理、规划、教育等工作。
资源环境科学
培养目标:培养服务国家和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良好文化素质,基础实、技术精、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资源环境科学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具备较深厚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质,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终身学习理念;掌握环境健康、资源管理与利用、绿色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在热带和亚热带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管理与评价、环境退化与修复、城乡废弃物综合利用及碳中和等领域从事研究与开发、工程设计、咨询和管理的能力;具备在国土资源、环保、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和产业就业的基本条件。
主要课程:基础化学及实验、环境土壤学、水文与水资源学、环境监测与分析、资源与环境信息管理技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生态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工程制图与CAD、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验等。
就业方向:随着国际社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日益重视,以及国家已承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以及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社会和市场对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需求比较旺盛、缺口比较大。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国土资源、环保、农业、水 利、林业等领域从事技术硏发、工程设计、管理、规划、教育等工作。
升学深造:近年来,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毕业生继续攻读名校研究生的气氛很高,升学深造率在20%以上,毕业生赴一流高校深造的比例逐年上升。
肇庆学院“碳中和”微专业介绍
为服务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需求,教育部支持部分高校先行建设碳中和新专业、加快双碳紧缺人才的培养。
碳中和微专业由特聘教授和教学名师授课,旨在培养理解碳中和的目标与过程、全球规则、技术选项、商业运作及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面向全校优秀学生招生(每年限额),同等条件下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学生优先;修 满一定学分,由肇庆学院颁发主修专业以外的微专业证书,为毕业生从事碳排放核算、碳汇交易管理、碳中和城乡示范区建设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学(师范)
培养目标: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教师教育与广东省基础教育现代化相关政策,依据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的定位,围绕“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立足肇庆,服务广东,培养具备化学学科素养、化学教育研究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能够在中学、教育机构等领域从事化学教学、教研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中学化学骨干教师并能传 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化工基础及实验、教育基础理论等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学化学试题研究、化学教学理论与实践、化学教学测量与评价、化学学习测量与评价、学生思想工作与班级管理、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化学教学技能与训练。
就业方向:主要在中小学、化学化工相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教育教学、技术研发、管理、检测、技术服务等工作。
升学深造:可攻读教育硕士类、化学、化学工程、环境类、材料类、生物科学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制药类硕士研究生。
精细化工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良好的现代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国家精细化学工业及与其它学科交叉衍生出的相关新兴领域经济建设的需求,能够在相关的行业从事硏发、设计、生产、质检品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化学及实验、化工原理及实验、仪器分析、精细化学品化学、精细有机合成方法与工艺学、精细化工反应工程、精细化工工程与设备、高分子基础、表面工程导论、功能材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导论等。
就业方向:精细化学工业及与其它学科交叉衍生岀的相关新兴领域(如电子化学品、功能材料、新能源、环境催化等)的企事业单位等。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系统地掌握化妆品领域的基础理论、工艺原理及工程技术等专业知识,具有相关学科知识和艺术时尚修养。在化妆品原理应用、配方设计、产品制备、功效评价等方面,具备化妆品技术开发、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生产管理等能力,主要能从事化妆品相关岗位:质量控制、产品研发、功效评价、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化学及实验、化工原理、皮肤医学与美容、化妆品学原理、化妆品原料学、化妆品工艺学、化妆品分析与品控、化妆品安全成与功效评价、化妆品行业法规及专题讨论、化妆品制备实验、化妆品产品开发与工程设计、化妆品工厂及设备基础等。
就业方向: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化妆品消费国,市场占比超过了10%,是全球化妆品市场发展规模年均增速最快的国家,但化妆品专业人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国内只有少数高校招收化妆品本科专业,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依然非常稀缺。化妆品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化妆品相关的质量控制、产品研发、功效评价、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岗位工作,如化妆品原料应用、化妆品配方开发、化妆品功效评价、化妆品市场法规、化妆品生产管理、化妆品原料检测分析、 化妆品原料技术销售等行业相关岗位;也可以从事生物技术及化学化工相关的工作。
学院特色班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特色班级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创立与化妆品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合作新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办出特色,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开拓学生视野,拉近校园与社会的距离,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互惠共赢。开设“技术与市场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知识+产品“的课程教学新方式,构建“研发+竞赛+考证”的实践培训新体系,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 模式。
林怡涵
2018级化学专业,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在化学通报上发表论文1篇。2021年获国家级师范类竞赛"二等奖"、省级竞赛"优秀奖";获评"三好学生"2次、"李启清奖学金"2次,同时荣获带班党员标兵、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
胡泽彬
2018级精细化工专业,曾获"李启清奖学金","德旭助优奖学金","大学生化工原理实验大赛中南地区选拔赛“二等奖等荣誉奖项,今年成功考取南京师范大学化工与材料专业硕士。
林文昌
1997届化学教育专业。现任东莞市厚街镇桥头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曾获东莞市教育系统师德标兵、东莞市教学先进个人等称号。在学校管理、数学教学等方面有所研究,主持教育科研课题5项,获国家二等奖、省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在《小学数学教学》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宋志昭
2006届化学专业,现任教于珠海市第九中学,化学一级教师,第二届珠海市初中化学中心组成员,香洲区第二届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连续三年珠海市中考化学评卷组学科组长,参加香洲区中考模拟考试命题。
招生电话:(0758 ) 2716447,2716357
邮 箱:xjz_2007@zqu.edu.cn
学院网址:http://chem.zqu.edu.cn
联系人:姚老师、周老师